2008[iD公社]关键词:落土

2008 Hi-iD Zeitgeist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一年又过去了。祝大家万事如意。

在2005年的时候,[iD公社]还很羞涩,扭捏的终结了一下,但重要的是确立了“寻求启发”作为[iD公社]的宗旨。2006年没有写,所以在2007年总结的时候,从头补上。

2007年总结在进一步确立“寻求启发”的领导地位,也将[iD公社]行进路线作了一下梳理,化繁为简地归纳到几个关键词上,创新——平常——我,当时在“我”这个关键词后面还跟了“清晰,确切”,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算是战术层面的词语。既然我们的宗旨是“寻求启发”,那么“我”必然是我们的主体对象,所以今后它也还会是我们的主体,一切都是围绕着“为我所用”。

2008年[iD公社]关键词我个人定为“落土”,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中说出你的想法。

先来从文章中回顾一下2008年,我们从每一月选择一篇。

    2008年1月,《泥土的芬芳》,这篇1月1号发布的文章也预示了我们今年的关键词,表达出了对“土地”的渴望,对从覆盖在土壤上的“水泥地”上长出的东西感到厌倦和空乏,我们渴望雨后大地的芬芳。

    正是因为“我”的缺失,使我们乐于生存在水泥地上,躺在输液床上,或者干着把从一根试管中的白开水倒入另外一根试管的事,我们在全盘吸收,然后又将同样的东西输出,没有生长出任何东西,也就闻不到任何“泥土的味道”

    2008年2月,《再说说山寨机》山寨文化现在哪里都在谈,哪儿都是山寨,实际上我们这里讨论这个话题是在1年前了,当然此后这个词的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作为一种现象来消费了,但我觉得“山寨的力量”是不会被消解能力很强的中国社会所消解掉的,我将其看成自我力量的开始觉醒,是对原有高高在上的“正统”的一种对抗。

    大量、小型、民间的“中国制造”是否能催生一种创新文化。

    2008年3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意识的核心》,源自于论坛里的一篇转贴,我将其整理并附上图片。深泽直人是应该拿来学习的,我们这里介绍比较多了

    2008年4月,《北施shopping》,谈了模仿和学习,通常人们会说“模仿”是一个必然阶段,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也这样说,那就是搪塞的表现的。对于脚没着地的设计师来说,做设计就是一种危险的高空作业,模仿带来了“模板化”的思维以及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计的个性都是一种共性。

    事实上我们很多产品和设计的“进步”都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追随着人家一起进步,但是人家是一步一步攀梯而上,我们双脚悬空拽着人家的裤脚能到哪里是哪里。模仿和抄袭都是短命的,但是潜在的危险却影响深远,甚至足以蒙蔽自己……学习也是一步步而来的,但危险就在于将它们当作“模板”

    2008年5月,《关于设计本分》,“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好了”,在设计上,说这样的话,就和教人家“学好Photoshop”就行了,这也是正常和可行的,但如果我们从稍高一点的角度来谈论讨论交流中国设计,政治是无法逃避的,因为中国文化无法逃避,中国人思想无法逃避,历史无法逃避……我们更不能逃避自己。(这篇文章源自一位朋友对我们转贴地震中不同声音的抗议)

    我们不是牛博,不会直接去谈论或讨论什么民主自由这类的东西,我们谈论设计啊,手机啊这些。说到手机,就会有最近的惠州三中捐款门,还有这次灾难中各种声音,这是我们偏爱的路线。

    2008年6月,《文化输出——外国“加工”——价值观输入》,源自回力和飞跃球鞋这类的经典国货热,以及电影《功夫熊猫》。文化输出——外国“加工”——价值观输入,这是一个表面现象,往里一点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全球化中成长的新势力,也说明我们的外部环境在召唤。

    这是一件让人乐观的事,就像我们说山寨机一样,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单一的传统。当我们被一种单一的体系(或价值观或审美或风格)统治的时候,创新无从谈起,多样化才是创新的必备土壤。这种 “文化输出——外国‘加工’——价值观输入”带来的冲击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2008年7月,《App Store,开启iPhone新时代》,在Apple App Store 发布前写的一篇文章,1年多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其他厂商,都受到了iPhone的巨大冲击,一些厂家也赶的晕头转向。有 App Store 支撑的iPhone可以看作是一个“富内容”的消费品,设计也如此——“富内容”“富背景”。

    人们从工具消费转向了内容消费。

    2008年8月,《拿什么满足你,我们的精英层》,当我们的脚没有落地的时候,我们的高层更是悬空的,这也是我们一部分“精英层”价值观虚空的表现。

    各种国产品牌如何去挑战已在这些人中产生印象的国际品牌,如何克服“本土”标签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当围绕着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时候,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2008年9月,《BlackBerry,源自不出色的出色》,因为同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选择文章。

    做不到张扬,做不到低调;做不到漂亮,做不到酷;做不到深沉,做不到阳光……那就自然一点。

    2008年10月,《从雕刻到塑造》,字面上看这是一篇关于技法的文章,实际上还是比较务虚的,和前面那篇关于“模板化设计思维”是相对应,我觉得也有点指导意义的,比如每次做之前可以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去雕刻,去塑造”。

    从雕刻到塑造,并不是怂恿真正的闭门造车,只是强调对“我”的认识和表达,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那是消化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表达和再认识的过程。

    2008年11月,《Campana Brothers》一文中我们说了“Be Local!”,这也是一种寻找土地的表现,民间才是真实的。《80后,正找落脚地》也是面临差不多的问题,简单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成长再认识。

    这种“反思和自省”就是滋生于两种不同的成长和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反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2008年12月,《中国传统美学特点探讨》《我们的大师 Hans Wegner》可以说是一篇前后相连的文章,前者是讨论,后者是一个特别的例子。从1月份我们对“泥土的渴望”到这里开始讨论交流中国传统美学特点,算是一种寻找吧。

    我们处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物质的满足仍然是首要的,对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在滋生。而中国社会在近百多年来没有像一颗大树从主干到枝叶这样生长繁茂,这颗老树的大枝干不断被砍,新的枝叶就从被砍处成长,加上风调雨顺,也不知道谁最终变成新的主干。

这样的回顾只代表这里这一年的一面(为我们2008关键词铺垫的一面),我更希望每个人都获取到属于他的一些。

题图我觉得是非常符合主题的,每当我看到这些城市水泥地面角落生长出一些绿色,总会有些欣喜。我本来想找一副图片,某个龟裂水泥地面,裂缝中有隐约可见的泥土,上面飘落了一粒蒲公英。后来想到在《播撒绿色》文章中有一副类似的图片,就拿来用了,已经张出了绿色。在那篇文章的评论中colourphilosophy说到它会“破坏我们的道路,回归到一片菜地”,在这里刚好用这种力量来象征一下。

《泥土的芬芳》中,说到我们成长生活在水泥的世界中,原本的土地被水泥覆盖了,而后在花盆里弄些“干净”的泥土来种花栽草。所谓“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味道”,那是尘土的味道。

……(略去水泥世界的描述)

就像我们周围一样,这个水泥世界也只是我们“平常行为”能看到的那部分,如果跨出这一步,一样有泥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原本的水泥地也和题图一样开始开裂了,泛出沉寂多年的泥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像一句咒语,每念一次,就会多出一道裂缝。

这篇《山寨的政治隐喻》中说到,“山寨的政治隐喻是后30年社会变革的行动力。较之无数书生的侃侃而谈,山寨是自下而上的实践理性。”

无论从文化还是个人,还是说到设计,我们都是从“自上而上”开始走向“自下而上”,我们被一种框架安置、灌输,就像水泥世界中的花草树木,我们渴望在实实在在的泥土中长出实实在在的根,不是“虚无缥缈”“想当然”,走向“民间”,走向“草根”,走向“泥土”,走向“我”。

希望可以将“落土”的实务洒落到新一年零零碎碎的文章之中。

新年快乐!